“微商”虽是近两年才兴起的新兴事物,但只要玩微信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他们总是在你的朋友圈里用各种照片刷屏,销售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从零食、母婴到日化、农产品(000061,股吧)应有尽有,丰富的品类也吸引着很多人通过微商购物,但如果告诉你微信购物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你是否会为此感到吃惊?
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了一份《2016年上半年信息分析报告》,报告中提示:“微信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网购,不受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建议不要采用微信购物。”
工商部门:微信网购不受新《消法》保护
据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数据,在2016年甘肃省辖区内,互联网销售服务类咨询2046件,同比增长100.04%,针对网络购物投诉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微信网购纠纷增长势头迅猛。
针对微信网购的投诉,问题主要在:
A,通过微信出售的商品质量不过关,重则对消费者人身造成一定的危害。
B,消费者通过微信付款后对方不发货。
C,消费者通过微信购买的商品售后服务无保障,保质期、保修期内坏掉之后无法正常更换、维修。
甘肃省工商局在上述报告中解释道:微信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网购,不受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建议不要采用微信购物。目前国家工商总局在监管“微店”等依靠社交工具来盈利的经营行为方面还没有明文规定。如果在微信购物时发生纠纷可通过司法途径处理。
律师:出现纠纷取证难度大
针对微信购物纠纷处理的司法途径,记者采访了陕西树理律师事务所王洋律师。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除了之前提到的《消费者保护法》之外,有些还有《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法规可供依据,根据具体案情的不同所涉及的法律也不相同。
微信平台上的交易并不是在实体环境下进行的,王洋认为,大多微商背后都是个人,而这些个人并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在举证上有一定的困难。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购物一定要保留好证据,比如与“微商”的微信聊天记录、转款记录等。
由于微信具有天然的隐蔽性,这就使得在出现纠纷之后,走司法程序时对责任主体的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王洋告诉记者:
往往消费者在微信购物时并不清楚在手机聊天的另一端——“微商”的真实基本个人信息。比如真实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等。在消费者不掌握这些真实基本信息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微信购物出现纠纷,法院将无法受理受害消费者的起诉。此时,消费者将会陷入投诉无门的尴尬境地。
另外针对微信及微商运营平台的法律责任,王洋认为,如果可以证明社交平台在对微商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有过错,那么社交平台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针对平台过错的举证难度较大,一般情况下难以实施。
走司法途径解决微信购物纠纷,一般情况下投入可能会远远大于引发纠纷商品本身的价值,一箱几十块钱的农产品、一盒几百块的护肤品与动辄上千、上万元的诉讼费相比只能说是九牛一毛,一旦决定走司法程序解决纠纷消费者就要有耗时耗财的心理准备。
去年,由商务部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的治理意见》、《电子商务立法框架》,制定发布了《网络零售第三方平台交易规则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今年3月份有媒体公开报道称,《电子商务法草案》初稿已经形成,将于今年下半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是一部法律从确定立法框架到形成草案,再到提交审议、表决通过直至最后颁布最少需要数年时间,目前停留在草案初稿阶段的电子商务法似乎还有一段路要走。
电商专家:应推行微商实名制注册
一般情况下,“微商”在微信里做生意,都是基于熟人的圈子,广告推广也会在朋友圈或者群聊中进行,是一种充分利用了熟人关系做生意的行为。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张鸿教授告诉记者,微信购物一般是在买家与卖家双方私信聊天中进行的,这属于网络私人空间,涉及到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是以往监管的空白区域。微信购物出现纠纷,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时候,更多的需要依靠社会道德和行业自律对交易双方的约束来解决纠纷。
另外,作为交易双方遵守社会道德及“微商”诚信经营的前提,信息透明、责任可追溯也非常重要。而对于微信等社交平台、微商运营平台、电商平台,张鸿认为,平台应当对进入平台销售商品的经营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的注册及行政许可信息核查,对“微商”进行登记和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