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品牌难,保品牌更难
来源:www.mssb.cn 发表日期:2017-07-28 已有380人次阅览
上一条 下一条
据报道,在玉林市福绵区,每天有1000多家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裤子,产品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但这个“世界裤都”至今没能培育出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令人惋惜。
上千家企业,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世界裤都”的窘况,其实只是“广西造”短板的一个缩影。在全国叫得响的商业品牌,广西不是没有,但是屈指可数。
商标总量少、品牌“含金量”不足,是广西产品的真实现状。7月25日召开的全区商标品牌大会暨地理标志商标工作推进会透露,目前广西平均20个市场主体仅有1件商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商标总量排名全国第22位。而广西的地理标志商标,目前仅有36件,在全国排名靠后,与拥有489件的山东、311件的福建、292件的湖北相比差距明显。
不久前,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暨年中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我区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县域产品没几个”。他举了多个农产品的例子,强调这些“都是可以叫响的,就看谁的功夫深、嗓门大了”。他还指出了发展的路径,“各地从自身资源禀赋、区位特征、环境容量、市场状况、产业基础出发,选准其中一两个产业集中精力抓它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必能修成正果”。广西山清水秀,特色产品众多。从品牌的培育、树立、推介到叫响,不仅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撑,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合力呵护。
品牌意识的培养,是整个品牌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统计数据表明,在广西各地的商场里,广西商标品牌的商品不到一成,但贴牌生产返回销售的产品却占到三成。在“世界裤都”福绵,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热衷于定牌加工、贴牌生产或代工生产?就是因为抱着“资金不用筹措,产品不用研发”的惰性思维,满足于“甘为他人做嫁衣”“有钱收就好”的小农意识。这种现象在广西的农产品、工业品等加工生产行业普遍存在。
可见,品牌意识的培养,不能简单地依靠生产个体的自觉行为,更要依靠地方政府强有力的科学作为。如今遐迩闻名的百色芒果,多年前也曾沦为发达地区的贴牌产品。让各自为战的种果老农去树品牌,不可能也不现实。30年来,百色党委、政府届届接力,一步步推动芒果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今年6月,“百色芒果”成为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
而要经营和保护好地方品牌,还须抢先一步行动。梧州六堡茶在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时,发现“六堡”商标已被外地商家抢注,幸好“六堡茶”属特有流通商品名称得以“抢回”;而桂平“西山绿茶”则因为晚人一步注册,又不属特有流通商品名称,结果抱憾与地理标志商标失之交臂。
树品牌难,保品牌更难。一些人认为,树了品牌便可高枕无忧,不去拓展后续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只播种、不耕耘,只注册、不运营。广西诸多特色产品之所以落入“有品牌、叫不响”的境地,盖因如此。据统计,在我区现有36件地理标志商标中,得到实际有效运用的仅三分之一。
质量强桂、品牌强桂,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推动“广西制造”品质革命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越来越多。但我们绝不能只和自己的过去“纵比”,而必须与全国兄弟省区“横比”。只有看到落差的悬殊,才有奋起直追的决心。
对内抓好培育苦练功,对外广为宣传忙吆喝。叫响广西品牌,既要功夫深,又要嗓门大。但愿“世界裤都无品牌”的遗憾,能尽快成为过去式。